农业的“互联网+”机遇和挑战解读

2015年3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三农”工作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必须保持抓农业劲头不松、投入不减、深化改革步伐不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会议强调农业现代化,同时提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提升产业。作为中国最大实体产业的农业,在互联网+时代,显然是巨大的待挖掘市场。

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最大的传统产业特点包括:

1)市场空间大。

2)产业落后,信息不对称较严重。

3)大规模分散的用户。

4)交易环节较长,交易成本高。

5)交易可持续性强。

据此分析,农业显然具有巨大的互联网改造空间,会催生出很多新的业务形态,组织模式,经营手段。第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主要的功能是为生产、生活提供物质资料。由于其产业的特性和从业者的认知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一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都是较为滞后的。

在以往的第一产业发展中往往会出现这样场景:农户春播秋收、渔民撒网捕鱼,忙碌了的生活却没有稳定的收入,由于没有供求信息,往往价格被采购商压得很低,只能保证基本生活,甚至有的时候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于是开垦荒地、扩大养鱼场的想法就萦绕在农民眼前,可是由于无人担保贷款难以解决,如何维持这些生计的所需又成了头疼的事……

传统互联网时代,农业门户网站一直是主角,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了大量农业网站,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村电脑普及率及网络普及率较低,农民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薄弱。由于绝对多数农业门户网站都是政府背景的,运营机制呆板,反映滞后,难以适应信息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农业类app应用开始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大量出现,这些农业类app应用在服务内容上复制了传统的农业门户网站,能够为用户提供农业信息推送,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户获取信息的问题。预计未来在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农业类app应用将愈来愈多。

2014年被认为是互联网农业新纪元。互联网农业的三种主要模式包括:

一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操作的智能农业模式;

二是利用互联网的强大营销能力,创建廉价且高效的营销入口;

三是借助互联网的整合能力,打造营销,金融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

这三种模式是依次推进的状态。

文章已完
作者心情: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