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普渡的习俗你知道吗?

普度”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

在闽南,七月初一称“开鬼门”或“开地狱门”。这天几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设度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请诸位“好兄弟”来享用,并祈求他们勿骚扰家人,保佑合家平安,等等;然后烧冥钞、经衣等,以供“好兄弟”在阴间使用、穿着。晚上,许多地方还会在门口悬挂“路灯”,给“好兄弟”照路用。

普度在农历七月进行,主要的祭拜对象是俗称“好兄弟”、“门口公”、“老大公”、“头目公”、“人客”、“大众爷”的孤魂野鬼,希望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或轮回转世。据说阎罗王每年在这个月中会将地狱中的无主鬼魂放出来,到阳间享用民间的致祭,并带回在地狱生活的经费与用品,因此,在闽南人的观念中,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或鬼仔月。在这个月中人们不婚嫁、不祝寿、不乔迁、不办各种喜庆之事,唯恐将孤魂野鬼引进门;如果不幸有人在这个月里亡故,也只举行出殡仪式,而不举行归虞等“引魂”仪式,唯恐引(家鬼)魂入户时,孤魂野鬼也跟着入宅而不走,从而造成今后的麻烦。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地开始做普度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度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度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

普度的祭祀对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种没有具体传说、没有具体形象和神像的存在。对于“‘普度公’长什么样、他平时在哪”之类的询问,人们的回答是“具体样子不知道,他到处有”、“也许是一个也许有很多个”、“是孤魂野鬼的头头,是管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杀了头的人,在地狱里很饿”等等。很少看到讲述普度公的文字资料,没有听到流传什么普度公的传说,也没有听说有谁不做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么惩罚了,但是大家很怕它给自己家带来什么麻烦。认真地做普度,邻里相邀同时开始做仪式、“金”要放到露天烧并且要完全烧尽等等的行为,表明普度公对人们是一种带威胁性的存在。

农历七月三十,是俗称“关鬼门”或“关地狱门”的日子。有竖灯篙或招魂幡的村子都要将其倒下,熄灯“路灯”,打开庙门,祭祀神灵,请求将五营神兵派出去,继续镇守村界。各家各户则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子,摆上菜碗及酒、饭、米、水等,主人拈香祝告,送走“好兄弟”。至此,普度月宣告结束。

以下是百度百科关于闽南普渡的注释

普渡是鬼魂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民风民俗。“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早在汉代之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中元在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播开来。由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和祖先崇拜不谋而合,故很快被人们所接受。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来历
福建普渡活动闽南最甚,何时形成史志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明清时期已成为普遍的习俗,至于普渡的来历,闽南地区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种说目连救母时,打开地狱的枉死城门,许多孤魂野鬼趁机溜出,游荡在人间作祟。为了不让这些孤魂野鬼加害于人,目连与阎王商定,让阳间百姓在每年7月份祭祀鬼魂,让它们大吃大喝一个月,待它们酒足饭饱醉熏熏之后,再骗回枉死城关押。另一种说清初强制汉人剃发,许多不愿剃者被杀,泉州城里也死了不少人。有一天,8个仍留头发的年老明代遗民从深山下来,连袂进入泉州城,因不愿剃发而被守城清兵杀害。死后,这8人化为厉鬼,每逢凄风苦雨之夜,哀哭不止,声闻远近。泉州百姓遂在城西北进贤宫里为他们设下8个神位供奉,每年中元节,有许多人前来祭祀。后来,传说这8个鬼神十分显应,故在中元节前来祭拜者云集,常因争抢神前香案而生争执。乾隆年间(1736~1796年),一些缙绅倡导各家分别在自己门口设宴遥祭,并经公议商定,每年从七月初一起,各个铺境按日轮流举行普渡,祭祀这8位亡魂及一切无主孤魂。这些说法虽无史实根据,但许多群众却深信不疑。

种类
闽南地区的普渡分为“公普”和“私普”二种,“公普”即中元祭,各村落以所在寺庙为中心举行祭典,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多半在七月中旬进行。旧时公普日,寺院要竖灯篙、放水灯、设祭坛孤棚、诵经拜忏,普渡孤魂游鬼。
“私普”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各村日期不同,一般从七月初一开始至七月三十日结束,延续一个月,有的县连续搞几个月。七月初一俗称“开鬼门”,冥府打开鬼门,孤魂涌向人间,故是日下午,各家各户须在门口供奉祭品,烧纸钱,从而揭开普渡的序幕。七月三十日俗称“关鬼门”,把从初一起放出在阳间的孤魂游鬼,在它们酒足饭饱之后于是日收归冥府,各家各户又要祭拜一番,一年一度的普渡宣告结束。早期,闽南地区的普渡是在同一天举行,由于游神等原因,常常发生纠纷甚至引发宗族械斗。为此,经协商议定,各街衢巷里和村落轮流普渡,泉州城内按36铺境,分日轮流,各个村落也是轮日普渡,形成惯例。分日轮流普渡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族间和村落间的纠纷,但又产生了竞尚奢侈、酗酒滋事、聚众赌博等陋习。不同铺境和村落之间竞相攀比,看谁的客人多,谁办得酒席丰盛,谁演戏的台数多,谁祭神典礼隆重。因此,每家要摆下数十桌甚至上百桌宴席,铺张浪费极为惊人。晋江有些乡村在普渡时,不管来客是否受邀请,平时是否认识,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以此炫耀人多势众,向仇家示威,或借此机会联宗会盟。而一些人忙于赶宴,今天这一乡,明日那一村,你吃我家的,我吃你家的,吃来吃去,宴饮经旬,既伤害肠胃,又耽误生产,弊端显而易见。

后续发展
普渡发展到后代,变本加厉,除了七月的所谓“正普”外,逢闰七月还要来一次,有些地方八月份还要“重普”一次,滨海地区8年还要举行一次“水普”。晋江、同安等地,“普渡”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底,为害更大。一些有识之士对闽南的普渡活动早有非议并予以抨击,清末泉州吴增写诗道:“流俗多喜怪,不怕天诛怕鬼害,七月竟作盂兰会。盂兰会,年年忙,纸满筐,酒满觞,刳鱼鳖,宰猪羊,僧拜忏,戏登场,烟花彻夜光。小乡钱用数百万,大乡钱用千万强。何不将此款,移做乡中蒙学堂。”(《泉俗激剌篇·盂兰盆》)由于此习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加上巫婆、神汉推波助澜,普渡之风愈演愈烈,百姓不胜负担,有为此借高利贷者,卖儿鬻女者,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但因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又不得不屈服于传统习惯的巨大压力。
福州地区也有普渡活动。俗传两个僧人向民间借屋室念经,普渡阴间亡魂,一日两僧忽然消失,众人惊异以为神,遂相袭做“普渡”。福州普渡与闽南不同,不是各个地区年年皆有,而是间隔数年或数十年做一次,且在寺庙中进行,如瓜山、于山每60年一次,洪塘10年一次,白马桥6年一次。其主要活动以念经拜忏为主,经坛有时多达数十场。念经时间长短不一,最短7昼夜,最长达49昼夜。
1949年之后,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引导下,闽南各市县发动群众订立村规民约,不做普渡,不互相请客,不大吃大喝,不酗酒闹事。各级干部还深入乡村,进行检查、督促,普渡之风大为收敛,其间,虽有反复,但其场面已远不如昔日。

文章已完
作者心情: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