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起来不是退回到传统农业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跑赢了人口增长,成功地实现了“多起来”的目标。但在增产导向的发展模式下,农业长期持续增产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化肥、农药、添加剂等现代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埋下了重重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农业如何“绿起来”成为一个需要高度关注、认真解决的问题。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自然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遵循。“绿起来”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关于绿色农业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有些甚至流传甚广、影响颇大。例如,只要提到化肥、农药、饲料和添加剂,不少人就会心生反感;只要提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少人就会想到发展有机农业、纯天然农业。在一些舆论宣传、广告推介中,往往把质量安全等同于不用化肥、农药,不喂饲料、添加剂。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提出让农业绿起来、实现农业绿色化发展的新目标,一定要防止走极端,防止一味抵制和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让农业绿起来,绝不是要退回到工业文明之前的传统农业。那时的农业当然是绿色、有机的,但靠那种农业怎么可能养活得了今天这么多人口?不用化肥和农药的种植业,不喂饲料和添加剂的养殖业可以少量存在,但难以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流。对我国几千年农业发展史的研究表明,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地不休耕和轮作、靠人畜粪肥维持地力的条件下,要实现氮这一主要营养元素的平衡,粮食亩产只能达到100公斤。这与现代农业能够达到的亩产400公斤相去甚远。
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投入品为基础的集约农业。化肥、农药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施肥、合理用药;饲料、添加剂并非产不出高品质畜产品,关键在于科学饲喂、遵守规范。在下一步的农业发展中,应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尽快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建立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加快制修订农兽药残留标准,尽快制订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
用绿色理念发展农业,要求在投入品使用、产地环境保护、生产经营方式、市场营销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深刻调整。与增产导向的农业相比,绿色农业的生产成本肯定要高出一大截。要让生产者有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得到足够高的回报。如何为绿色农业定价、让消费者为农业绿色化付费?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培育农产品品牌、为产品贴上绿色标签是可行路径。有了品牌,消费者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增强消费信心和购买意愿。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农业无法形成品牌,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合作社。一家好的合作社,不仅要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有一个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建立互联网平台,有利于农民合作社培育品牌、直销产品。
让农业绿起来,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政府应积极作为,加快制订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媒体应科学理性对待局部地区、个别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切实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负责。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吴撼地:调整农业结构决不能减少粮食生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农业种养结构必须及时调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后,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部分粮食品种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也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难得机遇。转方式、调结构无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然而,一些地方在调结构中出现了放松粮食生产现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弱化。这个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决不意味着要调减粮食生产。我国目前粮食产量虽已超过1.2万亿斤,但粮食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工业用途拓展和消费结构升级,未来粮食消费将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如果对粮食生产稍有松懈,“紧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事实上,我国目前人均粮食约900斤,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还难以充分满足人们饮食水平提高的需要。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一旦国内粮食生产和供应出现滑坡,不可能指望通过进口解决吃饭问题。因而,国家一再强调“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确保不了粮食产能,吃饭这个头等大事就会成问题,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就难以保障。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而必须构建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不仅如此,调结构必须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把提高粮食产能作为根本,因为粮食是调结构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分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划分越来越细。一般把大农业中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作为一级结构;每个产业内部再细分,比如种植业内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作物等,这是二级结构;粮食作物又包括玉米、水稻、小麦、薯类等,这是三级结构。在这个多层次的结构里,无论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还是搞饲料、食品等加工转化,进而搞三次产业联动发展,都离不开粮食,都要以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粮食生产稳住了、提高了,才能从农业生产中腾出更多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才能拿出更多粮食和农副产品作为原料,发展经济作物、林牧副渔业、加工业及其他二、三产业。国内外实践表明,粮食生产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最主要的因素,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现在,粮食价格存在下行压力,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有些经济作物也不再“经济”,已经开始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如果舆论宣传上再发出强烈的“去粮食化”信号,政策上大调整,收购上不积极,就可能造成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让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补贴,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归根结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必须靠科技、靠创新来实现。农业发展转方式,就是要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应把现代科技成果、新商业模式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特别是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大空间。
可见,必须跳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走出一条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这条路就是创新驱动之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防止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对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的行为,应坚决予以查处。
-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业绿起来不是退回到传统农业
- 本文永久链接地址:http://www.8yp.com/908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