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低碳环保如何应用于西方农业食品

全球食品系统中,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出现了许多破坏环境的现象:如生产者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激素等化学制品;为了克服农产品生长的气候季节差异,采用塑料薄膜和温室栽培,并且需要付出高昂的制造和电力成本;为了保鲜储存食品,需要过度包装;为了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偏好,食品需要远距离长途运输,而在运输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面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与不平等,在农业食品领域里兴起了一轮农业食品文化运动,主要包括社区支持农业、食品里程、公平贸易和有机运动,不仅确保了食品安全,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维护了世界公平正义,而且对全球环境改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区支持农业运动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是一种在农场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并且承诺在农场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用户支付预定款,而农场以提供新鲜安全农产品作为回报,直接运送给订户或分配给销售网点。CSA最早出现在日本,1971年由一群关注家人健康、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妇女组织发起直接到乡村地区与愿意转变耕作方式的农户结合,由消费者群体预付给生产者一年的费用以保证农户的收益,而农户则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健康生产,在日本称之为“Teikei”制度。这一理念后来传播到欧美,并逐渐发展成为CSA。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有近5 000家以CSA方式运作的农场。CSA对于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社区和地方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生产者能够形成稳定的直销渠道,增加了市场销路,减少了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消费者,能提供新鲜、高品质的有机时令蔬果和农产品,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社区,通过支持农户生产品类繁多的作物,丰富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由于消费者以采购本地农产品为主,CSA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除此之外,CSA还具有巨大的环境保护效应,1998年库利(Cooley)和拉斯(Lass )在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的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参与CSA的动机主要是:支持当地农业(占97%)、保证食品质量(占93%)、环境关心(占72%)、食品安全(59%)、社区服务(59%)、了解农户(29%),其中,保护社区环境是处于第三位的原因,超过了食品安全。

(1)消费者的有机需求引领了农户的种植方式,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破坏行为。在社区支持农业的地方食品系统中,由于农户和消费者之间采取了订单式的生产方式,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关系。这样,消费者对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成为了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因此,在与消费者团体签订合作协议后,农户的生产不再是瞄准市场,关注农产品销路、价格和生产成本,而是转向为关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按照生态有机的标准进行操作,以满足消费者对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通过减少甚至解除对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化学制品的使用,以获得新鲜、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这些活动将直接改善了当地环境要素,如拉斯调查发现,在美国超过94%的CSA都采用的是有机或者是生物动力学的生产方法(biodynamic production method)。生物动力学的生产原则是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动植物平衡发展,拒绝化学制品,充分发挥不同生态物种间的互利作用,并与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相结合,形成一个自我包含的、充分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2)社区支持农业的地方食品运动中,由于本地农产品都是现产现销,避免了大量包装引起的资源耗费和环境破坏。如生产一纸箱速冻豌豆会比生产同等重量的新鲜豌豆多消耗2.5倍的能量,而生产一瓶易拉罐豌豆则会多消耗4.5倍的能量。同时,也会产生如何处理由农产品包装引起的废弃物问题,在英国至少有1/4的生活垃圾是各种包装材料,而其中2/3又是来自于食品的包装,这些包装大部分是不能生物降解的塑料,如果用填埋方法处置则会占用大量土地,如果通过焚烧方式处置则会释放大量二噁英等致癌物质,对环境造成影响。

(3)社会支持农业的地方食品运动中,由于农产品主要在本地消费,也缩短了食品运输距离。据《世界观察》的一份考察报告:北美的进口食物从农场到餐桌,平均需要经过2 500~4 000英里的路程,与此相反,社区生产食品的平均运输距离仅为56英里。由于食品运输的路程缩短,意味着消耗的能源降低,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也随之减小。

2 食品里程
由于食品运输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因此,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教授蒂姆•朗(Tim Lang)提出了“食品里程”(food miles)的概念,蒂姆•朗认为“这是为了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强调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者的过程中所隐含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后果”。所谓食品里程,一般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到餐桌的总里程,它涵盖了农产品供应链全周期的实际距离:即从农场到食品加工厂、从食品加工厂到物流仓库、从物流仓库到批发商、再从批发商到零售超市的物理距离总和。食品里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全球工业化食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自该理念提出后,在欧美引起了积极的反应,如欧洲一些环保组织近年甚至提出,要在食品包装上添加一种新标识——食品里程,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认为购买和消费食品里程短的农产品是消费者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考虑到食品运输距离对环境的影响,英国最大的超市食品供应商“Tesco”公司,已将碳足迹标签贴在食品上,这种标签指示了食品从田间到超市货架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瑞典最近计划将食品里程连同营养成分率先在欧洲食品中进行标签。降低食品里程的环保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全球食品系统中,由于农产品来自不同的地方,需要远距离长途运输,通过降低食品里程,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过度包装,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

(2)全球食品系统中,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仅不能获得新鲜的产品,而且还会导致营养流失,如蔬菜水果中有些营养从采摘下来就开始流失,特别是维生素C,在25℃的条件下摆放一天的菠菜,维生素C的含量只有刚采摘时的80%,若改在10℃储存,第二天的含量约为90%,五天后仅剩下70%。粟米中的糖分一旦采摘便开始转为没有味道的淀粉质。因此,供应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新鲜程度,降低营养成分流失,在储藏、运输过程中大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蜡、真菌抑制剂、辐照等。通过降低食品里程,可以降低储藏、运输中化学制剂的使用,实现环境保护。

(3)由于农户的耕地具有显著的生态和景观功能,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耕地是用于农业生产还是卖给地产商用于商品房开发,完全取决于耕地所带来的预期收益。通过消费本地农产品,降低食品里程,可以帮助农户提高农产品销量,扩大其生存空间,间接使农户土地得到保留,改善了社区生态环境。

虽然通过缩短食品里程来改善全球环境,目前还存在居多争论:一是没有考虑不同运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如相同的食品运输里程,空运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陆运次之,海运最小,如食品陆路运输比水路运输会释放多6倍的二氧化碳,空运则会释放高达50倍的二氧化碳。二是没有考虑产品整个生产周期形成的能耗消费和环境污染,例如,在新西兰养羊,随后将羊肉海运到近1.8万公里外的英国,在这一养殖、运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平均摊到每吨新西兰羊肉上还不到700千克。而英国自产的羊,由于它们基本上是吃饲料并圈养,因此每吨英国羊肉分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超过2 800千克,是前者的4倍。因此,有人认为英国人吃新西兰羊肉更环保。但是,作为一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不平等的西方农业食品文化运动,其有可能演变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盾牌。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西方主要消费群体所倡导的农业食品文化——食品里程,需要我们转换农产品配送方式,认真探讨食品运输过程中的能耗问题,加强供应链管理,实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出口农业发展战略。

3 公平贸易运动
公平贸易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面对全球气候改变与不平等所倡导的一项可替代性贸易运动,所谓公平贸易(fairtrade),FINE认为它是一种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贸易伙伴关系,旨在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确保被边缘化的劳动工人及生产者的权益为基础,致力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公平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弱势生产者的利益;主要内容包括公平收购价、长久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安全的工作环境、照顾妇女儿童权益和环境保护;公平贸易的原则包括为经济弱势的生产者创造机会、透明度及可责性、能力建构、公平价格、性别平等、劳动条件和环保。公平贸易对于保护弱势生产者利益、追求公平正义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公平贸易也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效。

(1)公平贸易通过稳定的贸易合作,减少了自由贸易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西方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贸易的自由化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在环境政策宽松的发展中国家。格鲁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在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时,认为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其中,规模效益和结构效应对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然而,公平贸易通过公平收购价在生产者、贸易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长久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生产者之间不存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展开的激烈竞争;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必须在公平贸易委员会指定的环境友好性原则下进行,如不得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外援性物质来增加产量,这样,在公平贸易中不存在因产品经济规模扩大而导致污染排放总量增加的规模效益。另外,由于公平贸易产品的认证、生产和销售都有着严格的环境监督机制,不存在生产者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而人为地降低环境质量标准的结构效应,避免了自由贸易中的环境规制降级竞赛现象。

(2)公平贸易通过标识制度遴选产品,对生产者的环境破坏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公平贸易产品销售必须具有由FLO(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认证的公平贸易标签,而标签的获得必须符合一整套严格的遴选标准,如土壤耕种、水资源利用、森林资源开发、农药化学物质的使用、转基因种质的栽种和环境教育等,这些标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如公平贸易产品有机茶标签的认证,指导性原则规定,生产过程中,不得采用基因工程手段,不得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剂,不使用辐射技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尽量依靠作物轮作及秸秆、畜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肥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维持养分平衡,并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在产品的包装、运输过程中不造成二次污染。

(3)公平贸易通过倡导公众的道德消费,克服了异化消费对环境破坏的拉动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必然会导致生产无限扩展趋势,从而造成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举的现象,于是资本家便通过大量广告促销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资本主义的消费是一种被资本所支配和控制的“虚假需求”,消费不再是主体的有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而是从属于资本逻辑下的异化消费。相反,在公平贸易中,销售商将标签贴在公平贸易产品之上进行销售,以此为信号提示消费者,告知他们的购买行为需要支付一部分公平贸易溢价(a fair trade premium),有利于提醒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方式,因此,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公平贸易产品时,一方面,等同于将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计算在成本之内,按照“真实需求”进行消费,而不是被广告所束缚的被动消费;另一方面,他们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购买行为是对发展中国家生产者贫穷的减轻和环境友好型生产的一种资助,是一种道德消费。如2004年欧洲社会责任协会进行的消费者态度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12 162名接受访问的消费者中,有44%的人回答他们愿意为社会责任和环保产品多付一些钱。正如公平贸易基金会的副主管伊恩•布里特曼(Ian Bretman)所认为的那样:公平贸易的最大成就是使消费者意识到了自己在全球食品链中的作用和责任,这样给生产者和销售商产生较大的压力,使他们必须按照可持续性原则进行生产和销售。因此,公平贸易提高了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加了消费者的环境保护责任,使消费者具有按照主体的需要和价值观进行购买的选择权,一方面获得了高品质的无污染产品;另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伦理需求,是一种道德消费,克服了原有产品消费过程中异化消费对环境破坏的拉动效应。

 


文章已完
作者心情: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