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意大利罗马,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粮农组织正式授予福建尤溪联合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奖牌,图为尤溪县委书记杨永生接过副总干事MariaHelenaSemedo代表粮农组织授予的奖牌。
让梯田焕发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近18年期间,曾三次深入尤溪县调研,对尤溪工作提出了“以农为基”的指示,为尤溪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8年2月,尤溪“联合梯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月19日,尤溪“联合梯田”在意大利罗马获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这是尤溪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尤溪工作的指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建设“我家在景区”新尤溪的重要成果,有利于全县提升遗产保护水平,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精工细作保护尤溪农业文化遗产
作为尤溪农业的典型代表,经过多年努力,“联合梯田”终于走出深闺,走向世界,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仍面临着耕地抛荒、劳动力流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诸多挑战。尤溪将以问题为导向,以保护优先为原则,秉持联合梯田传统农耕方式中原有的生态环保理念,加大对联合梯田的保护力度。致力广泛宣传,进一步增进尤溪民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致力争取资金并向联合梯田周边村庄倾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梯田周边环境。致力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组织联合梯田核心区各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大复垦梯田流转力度,让资源变资产、让农民变股东,在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同时,保证梯田重点保护区面积不减少。致力推广生态种植,与农民签订地方作物品种耕作协议,传承稻豆间作、红萍肥田等传统农耕技术,开展核心区梯田三维低空建模,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精致农业,让农作物回归“原生态”。致力恢复生物多样性,依托产能项目、梅西灌区项目建设,完善灌溉、机耕路等农田水利设施,完整保护联合梯田自古形成的“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水利灌溉系统,每年种植20余种地方典型水稻,有效保育水稻、花生等地方特色作物品种。
精雕细琢传承尤溪传统农耕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畅谈乡村文化振兴时曾指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尤溪的底蕴在于历史悠久的朱子文化,更在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尤溪将不余遗力地保护和传承联合梯田农耕文化,满足尤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主动与高校开展合作,推动民间组织建设,进一步挖掘研究联合梯田的文化内涵,延伸拓展尤溪文脉。响应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计划,把以《金鸡山上农耕歌》为代表的描述联合梯田的山歌、农谚与诗词,编成中小学生尤溪传统文化读本,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感受尤溪人的农耕生活与文化情操。定期举办农耕技术比赛与伏虎庙会、鞭牛迎春等联合传统民俗活动,让群众实地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积极争取开耕节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以丰富多样的农耕器具等实物具象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用传统农耕文化滋养心灵。
精益求精打造尤溪农业旅游品牌
中央1号文件强调,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尤溪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拥有“联合梯田”等13个国家级以上旅游品牌,旅游资源丰富。尤溪将乘着联合梯田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东风,将联合梯田作为全域旅游的重点片区,做足“旅游+农业”这篇文章,与旅游公司深度合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具有联合农耕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开展梯田农耕体验、摄影采风等活动,打响“梯田三宝”等“我家美食”伴手礼,让游人观赏最美的梯田风光,体验最生态的农耕技艺,品味最独特的梯田小吃,直面最悠久的传统民俗,感受最特色的传统工艺,使产业发展与梯田保护相得益彰。同时充分发挥联合梯田的辐射作用,串联周边乡村旅游点,带动培育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商务等旅游新模式,构建更加多样化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快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步伐,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推动“我家在景区”全域旅游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村财增收,进而反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福建尤溪县委书记杨永生)
千百年来,尤溪联合梯田形成了特有的农耕文化,并融入了当地农民四季的生活。如今每年还依然定期举行鞭牛迎春、耕牛节、伏虎庙会、天贶节等蕴含农耕时节的庆典活动。图为开耕节情景,当地农民以鲜果嫩草、清香薄酒之仪,敬拜五谷大仙和牛、土地、山神等各路神灵,虔诚祈求丰收。 邱慧敏摄
农旅融合,梯田变身致富田
一场春雨一场暖。眼下,绵延数十里的联合梯田,田水如镜、田埂蜿蜒,劳作的人群和农舍村庄,构成一幅醉人的春日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开耕以后,梯田旅游转入旺季,有很多客人前来摄影观光。”联合“梯田人家”民宿店家林秀荣说,随着联合梯田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旅游的人逐渐增多,他们将原本荒废的旧楼装修改造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尤溪县围绕“我家在景区”发展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发展并重”,发展梯田特色农产品、梯田休闲游等,以三产带动一产二产,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赢。2017年,联合梯田共接待各地游客及摄影爱好者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亿元。
保护,从梯田复垦开始。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梯田抛荒现象,尤溪县安排专项资金对复垦和种植进行补助,2017年完成核心区929亩抛荒田复垦;核心区各村至少成立了1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东边村的李时运,2016年尝试种植了1亩红米,每公斤售价20元,比普通优质米价格翻了几番,去年扩大种植15亩。让他放心扩大规模是当地市场化运作打响梯田品牌,可以确保收益。
3年来,为梯田绿色种植和品牌建设,联合镇成立联合梯田文化有限公司,投入60万元推广,瞄准了中高端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取得15个类别商标。同时引进公司与梯田核心区各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以“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新型农业技术模式,将联合梯田打造成游客的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带动“梯田三宝”花生、田埂豆、梯田稻米等土特农产品跨越式发展,价格实现翻番。
梯田丰富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旅游发展的黄金资源。观景之外,游客可以品味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其中,每年的鞭牛迎春、耕牛节、伏虎庙会、天贶节等蕴含农耕时节的各类庆典活动,已成为梯田吸引游客的特色看点。
随着联合梯田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梯田迎来了新机遇。联合镇党委书记陈祥耀介绍,通过实施联合梯田维护、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旅游开发和农耕文化五大提升工程,强化资金、机制、法律三大保障,不断提高梯田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用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可以助推“农业+旅游”开发,而文创科技产业投资公司的引进,将进一步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今年初总投资2亿元的锦绣梯田旅游开发项目已经开工,接着梯田休闲观光区、生态休闲自驾车露营地、梯田摄影、书画展示馆、田间咖啡馆、农特产品购物等建设还要陆续开工,并打造印象联合梯田、民俗大戏台、精品民宿、空中揽车等项目建设。
公司副总经理陈祥前说,梯田核心村将以田地、专项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梯田开发,依托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做足文化功夫最终和农户实现双赢,力争每家每户都能有三五个房间拿出来改造成民宿,真正让当地乡村兴旺起来。(邱慧敏严士冬)
灿烂的文化遗产
尤溪是朱熹诞生地、千年古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尤溪联合梯田绵延8个建制村,总面积10717亩,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联合梯田先后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朱熹农学思想与梯田耕读传家
尤溪联合梯田开垦于唐开元年间,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价值。考古资料显示,联合梯田周边发现过3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联合梯田核心区的联南村,就出土有下蔡寨商周文化遗址。
《史记》记载,西周后期一部分越国人流散到尤溪定居,梯田雏形由此打下。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北方战争不断,许多家族长途跋涉迁到福建躲避战乱,尤溪人口不断增加,梯田开发初具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诞生于尤溪城南,其理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农学思想对尤溪农耕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朱熹在《劝农文》中说:“窃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朱熹不仅继承传统的“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而且提出“足食之本在农”的经济主张,他认为维系“民”的生存和民之再生产的根本是“食”,而使“食”富足的根本又在于农业生产。因而国家必须“务农重谷”,州县官吏应以劝农为自已的重要职责。
尤溪联合镇四里八乡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立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立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在耕作之余,或念几句《四书》,或读几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听老人讲讲历史演义。人们就在这样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莫说我山居,山居乐有余;春夏多笋蕨,秋冬有芋薯;海鲜虽嫌少,池中有鲜鱼。”“清泉白米饭,龙凤细芽茶;夜有松光火,不似野人家。”当地林氏族谱上记载的这两首诗就是耕读传家的真实写照。
梯田农耕文化融入四季生活
经过一代代的辛勤耕作和文化积淀,尤溪联合梯田形成了特有的农耕文化。至今还保留有鞭牛迎春、耕牛节、伏虎庙会、天贶节等农耕时节的庆典仪式,农耕文化融入了当地农民四季生活。
联合梯田依山势而建,车船等工具很难进入,水牛是耕田的主要劳动力。为了表达对牛的感激之情,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都要举行以祭牛为核心仪式的“开耕节”。节日当天,农民要给牛过生日,倒入茶籽油的艾粿就是牛的“蛋糕”,这一天不能让牛劳作。同时,人们以鲜果嫩草、清香薄酒之仪,敬拜五谷、牛神及土地、山神等各路神灵,虔诚祈求丰收、平安。
鞭牛迎春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传唱至今的《鞭牛童谣》:“头一鞭,鞭牛头,风调雨顺好年头;第二鞭,鞭牛身,财气福气伴一生;第三鞭,鞭牛尾,健康平安乐百岁。”还有以《金鸡山上农耕歌》、《耕田歌》、《十二月节气推天令》等山歌农谚。“日出露芒重,凉生风叶翻。秋粳已照眼,社酒欲香村。牛下草莱湿,人归园屋昏。”宋代朱松(朱熹父亲)的《七月四日宿丹溪道中》,描述了尤溪粳稻良好长势和人们勤劳的画面。经年累月,梯田人家传唱着许许多多的山歌、农谚,传承和记录着先人的生活与文化情趣。
梯田文化编入中小学乡土教材
如今这些脍炙人口的山歌、农谚、古诗词、传统文化节日都已编入尤溪县中小学乡土教材,并定期举办农耕技术比赛与伏虎庙会等民俗活动,推出的《珠壁联合》《梯田彩霞》等歌曲,使得梯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山涧、泉水和沟渠把竹林、村庄、梯田有机地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至今联合梯田还保留了多样轮作栽培技术体系,如水稻多品系间作、稻菜轮作、稻薯轮作、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稻豆间作等,不仅减少病虫害,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还起到动物粪便肥田,大豆根系固氮、护埂等作用,保障梯田持续生产。其蕴含的生态、循环、低碳的农思耕文明,也是当下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邱慧敏郑铮)
联合梯田系统
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联合镇,唐朝至今1300多年。尤溪先辈们使用木犁、锄头等工具开山筑田、种植水稻,在险峻的金鸡山中创造了神奇壮丽的梯田,绵延整个中高山片区的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等8个行政村,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110米,垂直落差达到700多米,总面积10717亩,梯田通过山顶竹林截留储存天然降水,再以溪流流入村庄和田中,形成“竹林-村庄-梯田-水流”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为当地人提供了多样的食物,保障者村民的生计。在稻作系统中,联合梯田至今保留了稻田养虾、稻田养螺、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水稻与动物共生的种植模式,成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梯田绵延数十里,田在山中,群山环抱,土墙灰瓦的村落散落其间,形成地域鲜明的乡村文化景观,被誉为“中国五大美丽梯田之一”。
联合梯田三宝
尤溪联合大米 原种大米、红米、黑米。联合种植红米有千年传统,属糯米类,成熟期要晚上20天,外紫内红,米质好,有香气,微量元素丰富,多吃可以延缓衰老、改善贫血。黑米是稻米中的珍贵品种,属糯米类,素有“黑珍珠”的美誉,是补血长寿米。
尤溪联合花生 本地的原种花生,个头较小,营养丰富,每年8月底成熟。又称联合白晒花生,传统的方法是将成熟的花生煮熟后,通过晒制的方式去除多余水分,非常原生态,入口微甘,越吃越香。
尤溪联合田埂豆 种植在梯田田埂上的黄豆,这样不仅黄豆发达的根茎可以加固田梗,还能充分利用高山有限的耕地。春耕秋收,横跨三个季节,产量只有转基因大豆的1/10,良好的气候和优越的土质,使田埂豆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施肥,保证了天然属性。
-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业文化遗产:走进福建龙溪联合梯田
- 本文永久链接地址:http://www.8yp.com/longxilianheti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