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推动绿色农业品牌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就要求“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南平市牢记习总书记当年的嘱托,举全市之力致力探索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路子,加快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建设新南平”中做出特色。南平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做大做强“三品一标”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生态优势。

福建南平:推动绿色农业品牌发展

品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是农业部着力打造的农业品牌。推动农业品牌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事关推动南平市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品牌强市的重要举措。做好做强“三品一标”品牌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带动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南平把“绿色出品牌”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生产,按照“三品一标”品牌标准进行生产,不断提质增效。近些年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专项行动,以“着力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不断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提出严格生产管理,严格产品认证,严格证后监管,强化退出机制。同时加快推进“三品一标”品牌创建,以品牌提升质量,以品牌引领消费,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近三年来,南平市各地农业部门坚持把品牌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坚持质量第一、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品牌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立足质量树品牌、树好品牌促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强化“三品一标”生产科技支撑,如2013-2015年实施“葡萄绿色食品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科研项目,组装集成水肥滴灌、控产保质、设施避雨、生草栽培、用有机肥为主、导入GAP(良好农业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控制管理等先进技术,使项目区葡萄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以上,有效提升了葡萄产品的内在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三年来,在建阳区、建瓯市、松溪县、顺昌县、武夷山市等地辐射推广面积累计达56820亩,占全市葡萄面积53%,带动农户6526户,实现产值5.15亿元,比实施前新增经济效益1.10亿元。

南平“三品一标”以“提升质量、树立品牌、加强示范、强化推广、加快发展”二十字方针为工作重点,扎实落实标准化生产,持续提升品牌美誉度,成为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

推动绿色农业品牌发展的主攻方向

闽北必须充分发挥大武夷品牌优势,在打造武夷区域公共品牌、农业龙头企业品牌、特色优势产品品牌“三大牌”上下功夫,要与绿色生态优势区相结合,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已注册的有“武夷行”“绿色武夷”“武夷好伴”“武夷山水”“武夷缘”等5个“武夷”系列公用商标;与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相结合,打造企业品牌;与安全绿色特色相结合,打造产品品牌,重点先在“三区一园”中创建,抓好标准实施和协同管理,构建和完善品牌发展机制,多种形式提升品牌营销能力。

品牌是提高市场号召力的重要引领。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就是质量,就是消费导向,可以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推进农业品牌要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必须与种养加紧密结合,用品牌带动种养加全面发展。根据闽北优良生态环境和丰富农业资源禀赋,南平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打破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发展,把资源转化为资本、资金,变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持续努力做大做强以下“三品一标”品牌产业:

打造名优茶叶产业。闽北是茶的故乡、红茶的鼻祖,大力发展有机茶产品和绿色食品茶产业大有文章可做。以武夷山、建瓯、政和、松溪、邵武、建阳等县(市)为重点,发展武夷岩茶、北苑乌龙、绿茶和白茶等名茶茗品,建立名优特色茶叶带,打造武夷山全国生态岩茶基地。通过“大红袍”的带领,抓好武夷山“金骏眉”和正山小种红茶、建瓯“北苑贡茶”、政和“工夫红茶”、建阳白茶、松溪蒸青绿茶、邵武“碎铜茶”等茶业产业。“大红袍”“北苑贡茶”“工夫红茶”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已先后获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有力地带动闽北大批茶业企业发展。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香江茶业公司、正山茶业公司、永生茶业公司、建瓯市龙兴茶业公司、政和县茂旺茶业公司等几百家茶企,通过建立茶叶基地,发展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推广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从茶叶良种的选育,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等各个环节全面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成为打造南平食品产业千亿产值的重点产业支撑。

打造龙头畜禽产业。一是以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光泽圣农股份集团为牵引,秉持“绿色圣农、生态圣农”理念从饲养加工无公害鸡肉到开发出风味、蒸煮、碳烤等几十种系列肉鸡熟制品,并带动辐射到浦城、政和、松溪等县再造第二、第三个“圣农”。保持其白羽肉鸡饲养、屠宰、加工、营销全产业链规模与效益全国第一的行业领头地位,促进了农工结合、惠农富农。二是无公害生猪饲养规模,南平仅次于龙岩、福州,名列福建省第三位,一春农业有限公司、科诚牧业、华峰农牧科技、浦城绿兴畜牧等出栏商品猪都在1万头以上,为保障福建省及周边省份肉品供应及稳定市场价格发挥积极作用。三是长富、大乘两家乳品龙头企业,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拼搏不断发展,产品畅销福建省内外,成为全省第一的鲜奶基地。发展畜禽产业,闽北有优良的饲养环境,山林形成天然的隔离屏障,疫病防控条件好、用药少,质量安全水平高。但畜牧产业应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无害化及达标排放一定要作为该产业的准入门槛。

打造特色果蔬产业。特色绿色果树产业,以建阳、建瓯、延平、顺昌为主,建立桔柚、甜橙、芦柑等优势柑橘区;以建阳、建瓯为主建立南方鲜食葡萄区和锥栗特色区;以浦城、邵武、光泽、武夷山、松溪、政和为主建立早熟梨、早熟桃和优质柰等南亚热带北缘早熟落叶果树区。蔬菜是南平市的传统产业,建瓯市蔬菜越做越大,翠松绿色食品蔬菜设施栽培现代化标准高、品牌意识强,东坤源、富头等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联结在一起,以统一种植计划、统一农资采购供应、统一病虫绿色防控 、统一上市前农残抽检、统一竞价销售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模式,打造建瓯绿色无公害蔬菜品牌。南平的享通生态农业、跃农蔬菜快速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建蔬菜基地6000多亩均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0多个蔬菜品种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1个品种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被列为省、市副食品直控基地,享通蔬菜被评为福建名牌农产品。在福建省首创以品牌连锁专卖形式经营绿色无公害蔬菜模式,产品在福州、厦门、泉州、南平等省内主要城市各大超市及网点销售,2016年销售绿色无公害蔬菜1万多吨,产值超亿元。

闽北品牌蔬菜深受消费者欢迎,成为福建省绿色无公害蔬菜的代表性品牌,得益于闽北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得益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坚持生态循环,充分利用当地畜牧有机肥资源,既可解决畜禽粪污污染,又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打造好食用菌产业。闽北林区拥有丰富的枝桠材、利用木材加工下脚料木屑和谷糠等为培养料,采用工厂化栽培模式,生产全过程可控,开发出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广阔。灵芝、海鲜菇、杏鲍菇等食用菌栽培,近几年在南平市迅速发展,浦城县仙芝楼公司,开发出有机灵芝系列保健产品,倡导科学养生,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顺昌县以神农菇业为龙头的海鲜菇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兴起、发展壮大。农产品地理标志“顺昌海鲜菇”以其色泽白、口感好而享誉全国,是国内海鲜菇生产的主产区和集散地,目前顺昌有工厂化生产海鲜菇企业56家,年栽培海鲜菇2.1亿袋,生产鲜菇7.8万吨,产值7.5亿元,占全国海鲜菇市场份额的65%左右,在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东南亚、欧盟等国家。

打造创汇型农业产业。“十二五”期间,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三品”认证的主力军。他们建基地、带农户、深加工、树品牌,把闽北大量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成附加值高的品牌商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成为闽北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生力军。建瓯市明良食品及松溪县亚达食品的有机笋制品、山露菜,绿色食品甜玉米、香甜柚、芋子、生姜、提子等产品大量出口,正山茶业及武夷星茶业公司的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红茶、青然食品公司的锥栗、延平和意农业公司的杏鲍菇、顺昌县金水农场的柑桔等大批有机、绿色农产品出口销售到欧美、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市场,在国际市场绿色壁垒贸易中市场份额越做越大,生态产品竞争优势和潜力显现。

(作者郑国龙系福建省南平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农经师;吴宏玲系南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文章已完
作者心情: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