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24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或前后一天)。称之“清明”,当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它既是时序标志,又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清明:插杜鹃花,祭祖先,有馃以鼠曲和米粉为之,绿豆为馅。明日,扫墓培土挂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迟之数日者。《安溪县志》:插柳于门。”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一般认为,扫墓起源于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清明时节,如隋唐时期,人多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大的寒食节扫墓。后来,寒食扫墓逐渐改在清明,寒食这个节日也就被人们所遗忘了。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外出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己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
祭祖
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吃春卷
闽南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润饼菜”(春卷)和“清明馃”,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甜润可口。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清明日……田家以新麦甫登,炒而舂粉,和糖为丸,包以糯米粉,外裹笠叶,或以麦粉作壳,舂豆为馅者,谓之清明馃,俗号脚目馃。乡人提筐挚篮,分馈城中亲朋。予少时有咏《脚目馃》一律云:晶盘撑出恰如珠,说着佳名笑噬肤。奴辈袛媚太慰否,不知青眼尚垂无。立定脚跟好做人,踬山踬垤要书绅。寄言年少踏青客,足下应须着眼频。”
踏青
清明三日,群人游赏,散布四郊,谓之踏青。“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插杜鹃花
《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上墓
上墓,即“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泉州在清明节前后10天内均为扫墓日期,只要是家族先人的墓葬,知道位置的,都得扫,往往一家子一个清明节需赶五、六处;如要修墓和拾骸(拾骨)移葬,则不用另行择日,凡事无忌。
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于唐代。《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有一首唐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先人的坟茔,是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要携带子女亲临察看。 扫墓的一般原则是“新者添土,旧者除草”:前者指 新筑的墓,要连续在3年间的清明节前后择定吉日上墓 ,同时添土修墓,俗称“培土”;后者指3年以后的旧坟,需清理墓埕,拔除墓边杂草,开沟理水。但无论新墓 、旧墓,均要描碑文(旧用朱砂调蛋清,后用红漆)和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压“纸钱”,上供果,点香烛(或只点香),烧金楮,放鞭炮,或在树枝上挂纸条。做法上新墓较隆重,贡品丰盛,还要恸哭志哀,旧墓相对简单一些。
有的还为先祖追荐功果。
据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方志记载,永春、德化两地岁时民俗与泉俗独异之处是八月祭墓,俗云此月墓门开,与今不同。
现在推行火化,扫墓均在火葬场公共墓地和骨灰存放所进行,诸事简化,但仍有不少旧墓地在山上,还按旧俗扫墓。
- 转载请注明来源:闽南风俗 清明节
- 本文永久链接地址:http://www.8yp.com/minnanfeng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