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尤溪梯田、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

福建的农业文化遗产,有2项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项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尤溪联合梯田系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其中,福州茉莉花与尤溪梯田兼入世界级国家级名录。列如下: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尤溪梯田、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

——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茉莉花源于印度,在汉朝传入福州,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福州地处北纬25.5度的闽江入海口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茉莉花茶采用春茶伏花原料,窨制工序有数十道,包括茶坯处理、鲜花养护、茶花拌和、堆窨、通花、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等。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窨制茉莉花茶。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尤溪梯田、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

——尤溪联合梯田系统

尤溪联合梯田开垦于唐开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梯田绵延于整个中高山片区的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八个建制村,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260多米,垂直落差600多米,面积达10717亩,规模宏大。联合梯田保留了多样轮作栽培技术体系,常见的有稻菜轮作、稻烟轮作、稻药轮作、稻薯轮作、稻瓜轮作等。如水稻多品系间作、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稻—豆间作等技术,不仅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还起到动物粪便肥田,大豆根系固氮、护埂等作用,保障梯田持续生产。联合梯田是一个天然的水稻基因库。经过祖祖辈辈民间引种,择优传承下高杆、珍稀水稻品种,至今保留有72个地方水稻品种、其他作物123种。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尤溪梯田、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安溪人在长期实践中,孕育了茶树短穗扦插育苗的技术,并创制了“半发酵”茶类——乌龙茶,发明出“三大阶段十道工序”的传统制作技艺,最具特色的包揉制茶工序,同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还形成了带状茶—林模式,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场所,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尤溪梯田、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福鼎市,境内山海相邻,丘陵起伏。福鼎白茶传承了传统而古老的制茶方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叶制作方式,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在栽培的自然的空间上呈现立体群落结构,使白茶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实现肥力的自我维持,并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存空间。在栽培上,白茶与番薯、芦柑、桂花树、木槿树等作物套种,提高了白茶的香气,也为茶树提供了遮阴,同时减少病虫害,使白茶的生长自然健康。白茶加工不炒不揉,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保持品种特性。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福鼎白茶“产银针、白牡丹、白毛猴和莲心等,远销重洋”。

文章已完
作者心情: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