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全境西起东经118°27′,东至东经119°56′;南自北纬25°02′,北至北纬25°46′。境域北连福州省会城市,南接泉州市、厦门特区,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距福州省会城市100公里,离厦门特区200公里。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福厦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并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现辖城厢、涵江、荔城、秀屿4区和仙游县。2004年全市户籍人口303.68万人,农村人口245.24万人。有汉、回、满、畲、壮、苗、瑶、土家等33个民族。还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莆籍港、澳、台同胞计60余万人,其中华侨、华裔47万人。
莆田历来为闽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古府新市。全市海岸线长343.6公里,土地面积39.73万公顷,其中耕地6.5万公顷;还有可利用的浅海滩涂1.83万公顷、内陆水域4000公顷。境内有南北洋、东西乡、鲤城赖店盆地三大平原,是农业的主产区。全境日照充足,春秋凉爽,常年平均气温20℃,无霜期337天,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年均降雨量1392.5mm。季风明显。平原地区一年三熟,山区两熟,适宜于亚热带农作物生长。
多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各项富民政策,面向市场、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尊重群众、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念山海经,实施沿海、平原、山区三种发展模式,壮大水果、蔬菜、食用菌、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业,实行山海田齐开发、农工贸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2004年莆田生产总值达308.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6.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6.34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2%、49.7%和35.1%调整为14.8%、50.8%和34.4%。
2004年,莆田种植业产值达24.8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为43.89万吨。蔬菜生产着重以荔城、涵江、鲤城等郊区型常年性万亩基地为主,并逐渐向山区反季节性蔬菜发展,蔬菜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全市蔬菜产量达84.02万吨。现有种植蔬菜千亩以上的专业户2家、百亩以上的有200多家,并增加西洋芹、生菜、铁球菜、日本大葱、日本”五寸人参”萝卜等品种。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5万亩蔬菜基地的发展。闽中蔬菜脱水厂生产的蔬菜汁中有南瓜汁、芹菜汁、胡萝卜汁三种产品2000年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
水果生产围绕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果”工程,着力加大商品基地建设,形成”一海一带四基地”的格局,即木兰溪沿岸、秋芦溪下游、福厦公路莆田段两旁乡镇”龙眼海”;莆田至永泰公路沿线乡镇及常太、书峰等中南、西南部低山丘陵的”枇杷带”;西南部以度尾镇为主的文旦柚基地;木兰溪、延寿溪流域和荔城、涵江近郊为主的荔枝基地,城厢区常太、华亭、龙桥和荔城区西天尾溪白、拱辰为主的橄榄基地,北部山区的落叶果树基地,带动了全市水果业以枇杷、荔枝、龙眼、文旦柚为四大名果,香蕉、桃子、板栗、柚干、杨梅等全面发展的新态势,全市水果总面积连年攀升,水果产量不断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46.64万亩,水果总产量达11.96万吨,其中枇杷就分别达到6.38万吨,占全省枇杷生产总量的近五成。是全国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之一。”常太枇杷”、”书峰枇杷”在2000年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
食用菌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建市前单纯以种植蘑菇和少量草菇发展到目前的蘑菇、香菇、巴西菇、草菇、茶树菇、黑木耳、白木耳、金针菇、鲍鱼菇、长根菇等十几个品种,形成了以游洋、庄边、大洋、新县等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仙游县巴西菇畅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成为全国最大的巴西菇生产基地。全市食用菌总产量5.52万吨,单蘑菇产量就达4.89万吨。
全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大了粮食的转化力度,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积极引进”三元杂交猪”、波尔山羊、南江黄羊、法国白番鸭等优良品种,温氏集团等一批规模畜牧养殖大户纷纷在莆田涌现,形成了仙游大济蛋鸭基地、荔城张镇乌骨鸡生产基地、新度禽苗基地、郊尾瘦肉型猪苗生产基地、笏石瘦肉猪生产基地、亿松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万头母猪基地、社硎山羊生产基地、城涵两区奶牛生产基地。”莆田四黑(乌)”(即黑猪、黑鸭、黑白奶牛、乌骨鸡)省内外有名,极具有莆田地方特色。全市牧业产值达20.83亿元,全市猪存栏数88.39万头、家禽存栏数1067.37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12.37万吨,奶类产量2.01万吨,禽蛋总产量4.58万吨。
近年来,全市始终把水产开发列入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以牡蛎、缢蛏、花蛤、虾、鳗鱼、鲍鱼及网箱等为主,狠抓基地建设,形成了平海汶泗港养殖基地、南日和灵川网箱养殖基地、忠门和埭头海水养殖基地。水产生产由过去的”人放天养、粗放粗养”的传统模式,逐步向现代渔业、产业化渔业方向发展。全市渔业总产值达27.38亿元,水产品产量65.85万吨,其中淡水养殖3.68万吨,海水养殖62.17万吨。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海洋优势,大力发展鲍鱼产业,着力开发浅海吊养鲍鱼养殖技术,全市鲍鱼投苗量达1.5亿粒,已成为我市渔业生产的朝阳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莆田城乡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3元。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16平方米和54.90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6.3%和48.9%。
莆田市风光旖旎,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福建四大佛教丛林和”十佳风景区”之一的千年古刹广化寺;有”福建三绝”之一的九鲤湖风景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唐朝的我国古建筑艺术之花玄妙观三清殿、宋代水利工程木兰陂、集宋代建筑艺术与石刻艺术为一体的释迦文物塔;有扬名中外的南少林寺……这些景区犹如一幅幅大地艺术的精雕缩影,点缀在莆田山山水水之间。
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位于湄洲岛上的湄洲天后宫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座妈祖宫庙的祖庙,拥有信徒2亿多人,仅台湾就有妈祖庙800多座,信徒1400多万人。湄洲岛是大陆吸引台胞、海外侨胞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地方。岛上自然景观俊秀多姿,有天籁之响的湄屿潮音、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一望无垠的的黄金沙滩、平覆千畴的绿色长廊,堪称旅游度假的胜地。1992年湄洲岛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0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70.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87亿元,其中境外旅游者9.50万人次,旅游创汇1832.22万美元。
- 转载请注明来源:莆田市农业发展概况
- 本文永久链接地址:http://www.8yp.com/putiannong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