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如何成功申报?来看看福建的成功案例

特色小镇,在小空间里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业创新生态圈,能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诞生各种创新因子,孵化出新产业业态,将是新常态下创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创新制度供给的全新空间。
特色小镇标本
定义: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创新发展平台。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它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关键词:特色不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是小镇的核心元素。

面积:3-5平方公里(4500-7500亩)

核心建设用地:1平方公里(1500亩)

总投资额:3年30亿元到50亿元

运行:各方参与者联合成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统筹特色小镇的重要机构。

产业方向:发展国家政策扶持的七大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

发展使命:特色小镇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是转型升级的试验田。示范小镇可以从市级开始,升级到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特色小镇要有领跑者,为建成一批高质量特色小镇树好典型、做好榜样,带动其他小镇比学赶超。

特色小镇成功创建指南
1、服务政府

特色小镇是一个社会共生有机体,离不开开明、服务型政府的支持,政府引导不越位,这是成功的母体。

特色小镇是探索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就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包括制度供给、要素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特色小镇,在小空间里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业创新生态圈,能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诞生各种创新因子,孵化出新产业业态,将是新常态下创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创新制度供给的全新空间。

2、投资主体

特色小镇需要一个核心投资主体,可以是村镇股份制企业、可以是当地龙头企业、可以是外来投资企业。

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不在于政府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如果只是靠政策、靠资源,缺乏市场基础,肯定干不久,不可持续。

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

3、核心特色

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突出“特而强”。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做到不重复、不雷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特”,是指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建设,而不是“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强”,是指要每个小镇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3年投入30亿元到50亿元,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到小镇来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构筑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

坚持特色为王,突出特色亮点、强化高端引领,这个“特”体现在产业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功能特色等多个方面。

要彰显产业特色。

产业特色是小镇特色亮点的重中之重。小镇建设不能“百镇一面”。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小镇只有1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产业过于分散,肯定形成不了特色。在打造产业特色过程中,要着眼长远,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突出科技含量、高新技术的比重、高端制造业的高端水平上。

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小镇,要把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作为重点;健康小镇,要把生物医药、大型建设医疗设备领域等作为重点;环保小镇,要把能源环保作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引领转型升级上作出示范。

要彰显生态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做好整体规划、形象设计,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应当“一镇一风格”,充分体现“小镇味道”。

特别要重视生产和生态融合发展,做到特色小镇生态特色与产业特色、当地自然风貌相协调,打造的生态特色与小镇周边有显著区别。切不能发展了小镇经济,破坏了小镇环境。

可实行“嵌入式开发”,借鉴乌镇等模式,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建设有地方特色和优良生态的风情小镇。

要彰显人文特色。

文化特色是软实力,也是产业发展最终的生命力。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汇聚人文资源,形**文标识。特别是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山水文化,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文化。

4、产业驱动

特色小镇功能集成要“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融合,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

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

尤其是旅游、文化和社区功能,要从产业发展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挖掘,也就是要从产业转型升级中延伸出旅游和文化功能,完善好功能,而不能是简单相加、牵强附会、生搬硬拼。

特色小镇形态打造要“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 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很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美好的事物、美丽的环境都能转化为很强的生产力。

首先,骨架小。特色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的界定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要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

其次,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要建成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再次,气质特。特色小镇要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展现出小镇的独特味道,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

5、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因子。“活”,就是建设机制活。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体制机制非常活。

“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对于国家的改革试点、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

坚持创新为魂,建设创意小镇、打造人才小镇。要强化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强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应该是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小镇。

二是要加强创意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

三是要加强合作创新,加速集聚高端要素。

7大新兴产业的特色小镇,要紧紧围绕各自的产业定位,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借助科研机构共同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结成创新伙伴,缩短创新成果转化过程,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发展;历史经典产业,要深挖传统工艺,运用现代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粉丝,力争做成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

特色小镇要建成创意小镇。每个特色小镇要根据产业特点和自然禀赋,建设一个创客中心,以好创意来丰富特色小镇的业态,创造性地培育出一批一二三产联动、历史现代未来同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产业,实现产品创新与业态创新联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特色小镇是有物理空间边界,但没有产业合作边界,是各种高端要素集聚流动的开放小镇。

所有小镇要瞄准与产业定位相关的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创新交流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品牌发布平台等,集成利用好各种高端要素,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促进各种技术、资金、人才自由流动、高效利用。

6、和谐社区

特色小镇是一个新型城乡经济和消费发展的纽带,在这里要大力发展社区组织力量,形成一个可以聚人气、通人文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社区,让城市人找得到“乡愁”,吃得到健康农产品,享受旅居度假生活。

7、客户市场

特色小镇不能面面俱到,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一定要结合自身竞争优势,抓住核心客户群体,充分挖掘核心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消费利益,客户才能忠诚相随,客户市场才能坚固不破。

8、利益分配

特色小镇是一个政府、村民、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交集的共生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用市场化、股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共同做大蛋糕,才能分享经济成果,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9、公益力量

公益力量是无穷的。特色小镇要引导和自发成立大批社会公益组织机构,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在特色小镇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爱社、爱民的优良传统,要崇尚公德心、孝心、博爱、宗教等精神信仰,要为特色小镇注入精神力量,为民众凝聚价值依归。

福建省特色小镇申报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1.创建方案(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

2.概念性规划

第二步:确定创建名单

1.初审(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2.联审(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

3.审定公布(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省政府分批公布创建名单)

第三步:年度考核

1.建立年度考核制度(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制定)

2.退出机制(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城镇)

第四步:验收命名

1.组织验收(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

2.命名为福建省特色小镇(验收合格报省政府命名)

特色小镇规划咨询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不能照搬现有某个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和方法,而应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特点开展的创新性实践。

特色小镇规划应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内容上应采用“务虚+务实”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有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研究,又要有概念性空间设计和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并在主要的规划内容上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特色小镇创建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小镇规划”)的编制框架上,可围绕“主题选择”“小镇选址”“功能定位”“空间组织”“实施计划”等五个主要内容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小镇创建期的各项规划目标。

古田会议旧址

特色小镇案例
● 红色圣地——上杭古田镇
古田镇位于上杭县东北部,是著名的“古田会议”旧址所在地,已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镇域面积227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1.99万人。2015年,镇GDP为3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58万元。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红+N”的特色产业体系。古田镇形成以红色旅游产业为主导,融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等新兴经济版块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强化红色旅游经济增长点,实施“旅游+互联网、旅游+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两个“古田会议”红色旅游品牌效应,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失去红色旅游朝国际化方向迈进。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古田镇地处丘陵山地,境内群山环抱,水系纵横,在地理上具有“山为屏、水为媒”的显著空间特征。古田镇坚持遵循“传统魂、现代骨和自然衣”的原则,按照传统建筑风格建设,统一规划,与周边历史遗迹协调开发,结合山水环境,打造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发展结合紧密的城镇风貌特色。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重视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传统,积极推进红色文物保护工作。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交通优势明显,公用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加强。

● 文创旅游小镇——永泰嵩口镇
嵩口镇是福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福州市永泰县的西南部,地处永泰、仙游、德化、尤溪、闽清五县的结合部,辖区面积257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20个行政村。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闽台乡村游示范基地、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重点镇”等众多荣誉及月洲、中山两个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末,镇域常住人口3.2万人,镇区常住人口1.5万人。2015年,镇GDP为13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13万元。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嵩口镇着重发展休闲旅游业,扶持了业态示范和传统工艺,提高了古镇的知名度,逐步形成了初级旅游目的地,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业态相继落地开花,在四条旧街上渐进式引入竹篾工艺品、手工线面等传统工艺示范店,着重推动体验工坊的建立,促成游客进行参与和互动。依托高速出口节点,扶持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中介代理等现代服务业,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拓宽农产品销路。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大樟溪贯穿全境,赤水溪、大喜溪一尘不染,石奇、水清、山峻、树怪,溪边景色十分迷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李园遍地,温泉丰富。上有德化水口、石牛山,下有百漈沟、梧桐汤埕、青云山等多个景区,人文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嵩口镇南宋形成集市、形成赶墟(初一、十五),元朝置镇、明朝设巡检司,1914年成立福建省第一个乡镇商会,是海丝路重要渡口、闽商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虎尊拳发源地。历史上,从嵩口镇走出以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词人张元干、闽台最大农业神张圣君为代表的众多著名文人。全镇160多座古民居,木雕精湛、石雕丰富、灰塑疏朗。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镇区主街道立面、屋面等景观有较大提升,古渡口、古榕广场等景观恢复已初具成形,古街景观逐步成形, “斜阳院巷”古民居片区完成抢救性修复,特色业态引入,一期核心游道景观提升和游步道贯通,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得到突破性改变,古镇韵味愈加浓厚。

● 太极文化小镇——邵武和平镇
和平镇古称“禾坪”,地处邵武市西南部,拥有我国保存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已获全国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镇域面积193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0.38万人。2015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15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7万元。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坚持走挖掘及发扬特色古镇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开发当地特色自然景观景点、三“生”和谐的发展之路。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新区旧区分向发展,还原旧区历史风貌。和平古镇是中国古镇与自然山水融合的典范,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投入1800多万进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投入600多万在古镇区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利用“邵武张三丰”太极文化、植苎织布、稻田养鱼等社会生产习俗,傩舞、三角戏等民间艺术与活动,营造特色景观和文化氛围,增强本地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教育意义和体验氛围,打造本地文化的教育经济和体验经济。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交验设施日趋完善,公用设施日趋完备,人居环境逐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 乐活小镇——厦门汀溪镇
汀溪镇地处厦门同安区西北部,是厦门及闽南地区的后花园。城镇面积155.85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0.3万人。2015年,镇GDP为0.98亿元。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以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为主导产业。汀溪镇以温泉旅游、生态旅游和旅游地产三条线同步推进打造乐活小镇,因地制宜,进行温泉产品的复合型开发。目前,以温泉特色养生为主题的旅游集群已基本形成,成为厦门乃至闽南人温泉休闲的首选。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生态环境日趋优美,坚持承担水源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社会责任,完成汀溪下游河道两侧绿化及戏水景观工程建设。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以珠光青瓷为代表的同安窑是中国四大名窑之一,将古代珠光青瓷的工艺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使沉寂数百年的“珠光青瓷”重放异彩。挖掘前格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推进宋元茶马古道的恢复清理工作,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古道的旅游资源。串连半岭闽南特色村落、珠光青瓷窑址、隘头海通码头古渡口、褒美匣钵体古厝,形成“海丝”主题文化带。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汀溪小镇累计完成投资50.82亿元。一是交通基础网络基本形成,二是市政配套基本完善,三是镇区功能布局逐步合理。宜居城市框架逐步形成。

● 光电小镇——安溪湖头镇
湖头镇地处闽南金三角,位于安溪县西北隅,已获得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域面积101.2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3.29万人。2015年,镇GDP为14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53万元。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湖头镇牢固树立产业、生态、经济兼顾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以光电产业为主导产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共同发展局面,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2015年,实现产值147亿元,创税2.3亿元。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古镇新城交相辉映,山水人文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舒适优美,“田园式小城市”已具雏形。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湖头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李光地、侨区文化、泰山岩朝圣、湖头小吃等多个文化品牌。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湖头镇始终将民生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生命线”,通过打造高端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设施,完善湖头新城功能,凸显内陆城镇特色,彰显现代“小镇印象”。

文章已完
作者心情: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