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农业发展概况

漳州市地处福建省最南端,辖11个县(市、区),总人口441.5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368万多人,占84%;土地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1公里,东南面7县(市、区)临海,西北面4县多山。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龙江横贯漳州全境,下游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的漳州平原。漳州具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得天独厚条件:
一是气候温和。漳州位于东经116°53′~118°09′,北纬23°32′~25°13′,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1℃,冬季有”天然大温室”之称;农业宜种性很广,生物资源丰富,属同纬度中气候最好,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一块宝地。
二是区位优越。漳州处于闽南三角地区的南端,位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面对台湾,靠近港、澳;鹰厦铁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紧伴国道324、319线横跨漳州南北出境,还有3.5万吨级的招银港和2个5000吨级的东山港码头,交通十分便捷。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历来比较活跃,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也是全国台胞最主要祖籍地。台湾现有居民中,祖籍在漳州的占35.8%。
三是山海资源丰富。全市耕地虽只有249万亩,人均仅0.55亩,但山坡地达1230万亩,海域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可供直接利用的浅海滩涂、内陆水域达180多万亩。
四是农业基础较好。这里四季常青,终年花果飘香,是福建省粮食、甘蔗、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蘑菇、芦笋的主产区,素有”凌波仙子水仙花的故乡”、”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全市工业产值73%的轻工业,其所需原料74%来自农业;全市出口创汇产品中,属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占63%,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
1994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漳州市列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997年7月,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国务院台办又批准漳州市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两区”建设,为漳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99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7.5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0年的40.7亿元增长2.13倍。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多年来种植面积、总产量一直稳定在400万亩、150万吨左右。”两水”生产快速增长,水果总产量168.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15.8万吨,”八五”以来分别年均递增25.5%和25.9%。水果、水产人均占有量分别为380公斤和260公斤,居全国地市级前列。蔬菜产量178.14万吨、比增14.49%;食用菌14.53万吨,比增16.33%;肉蛋奶产量25.05万吨。乡镇企业总产值952.4亿元,比增21.76%,农民人均纯收入3378元,比增5%。
二、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近年来,漳州市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努力开拓市场,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果业、蔬菜业、禽畜业、食用菌业、水产品业、竹林业、花卉业、加工保鲜业、包装业、流通业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的雏形初步形成,其中花卉种植面积5万亩,产值达8亿元,形成百里千家万亩的花卉走廊,水仙花、兰花、榕树盆景花团锦簇,独领风骚,棕榈科等观赏绿叶植物的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
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要”一年一年办下去,一届更比一届好”的指示,作为具体承办单位,漳州市已于1999年1月18日至2月6日和2000年1月8日至12日成功地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开创了两岸花卉直接交流和两岸联办花博会的先河。两届花博会,参展花卉和农产品商品交易额分别达到0.89亿元和1.42亿元,漳州市签约的经贸项目分别是35个和70个,合同利用外资分别是1.33亿美元和1.73美元;应邀参展参观的国家从首届的11个增加到14个,参观群众则从20万人次增加到35万人次。
全市共开发荒山造林种果栽竹600多万亩,开发水产养殖面积70万亩,形成连片规模的荔枝、龙眼、香蕉、柑桔、柚子、杂果、绿麻竹、鱼虾贝藻养殖等六条”两水”开发带,其中漳州芦柑、王官溪蜜柚、坂仔香蕉、奇兰茶、八仙茶早已蜚声海内外。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管理、规模经营、规模效益”的要求,建成水果、食用菌、蔬菜、花卉、水产品、饮料、香料、禽畜等八个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这些基地年产值达70多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70%左右,年出口创汇2.7亿美元。全市还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440家,其中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型企业190多家,涌现出一批诸如速冻业的亚细亚、东海、振发,真空低温脱水业的嘉生、绿润,畜牧业的信华、龙华,水产业的东兴、海魁,食用菌业的福源、同富等龙头企业。同时,经过多年努力,以闽南林产品交易市场、闽南花卉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为骨干,以各种类型的集贸市场为基础,以经营大户”直销点”为依托,建成健全的农产品产区市场网络。目前,全市已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等各类集贸市场234个,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并拥有一支包括龙头企业营销组织、专业批发组织、股份合作运销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的25万多人的营销队伍,从而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及时把漳州农副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20几个国家和地区。
三、漳台农业合作方兴未艾
漳州与台湾仅一衣带水,境内东山港距台湾高雄仅164海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漳州及时抓住两岸民间交流日益密切的机遇,发挥漳州与台湾地缘相邻、人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农业生态环境相似的优势,积极扩大漳台两地的农业合作与交流,漳台农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1999年,全市共引办农业”三资”企业981家,总投资16.41亿美元,合同外资14.74亿美元,实际到资6.75亿美元;其中引进”农”字号台资企业项目526个,总投资7.89亿美元,合同台资7.66亿美元,实际到资4.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农业台资项目总数的1/10,福建省农业台资实际到资的1/3强。在”农”字号的台资企业中,种植业106个、占22%,养殖业102个、占21%,加工业274个、占57%。1999年全市台资农业企业产值达24亿元,从漳州关区直接出口创汇1.26亿美元以上,在全国地(市)一级中居领先地位。目前,全市对台农业合作已形成由点到面、农业投资由试探性转入长期性、合作项目由单项零散向产业整体配套、合作区域由沿海向山区梯度推进并向全面覆盖发展的态势。
漳州在农业利用外资的战略中,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前提,全市在这几年内先后引进台湾水产、水果、粮食、甘蔗、蔬菜、苗木、花卉等农业优良品种800多种(次),筛选推广60多种,推广面积50多万亩;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先进设备和样机800多台(套);引进一批栽培、养殖、加工技术和资料,发展单体流态速冻和真空低温脱水生产线27条,年加工量达12万吨。在台资农业的带动下,漳州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迅速发展,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迅速增大。

文章已完
作者心情: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