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特产大全

碎铜茶

碎铜茶

为“和平三绝”之首,产于和平镇坎下村、坪上村海拔1414米的观星峰、刘仙峰山脉。这里远离工业区,土质、气候没有受到污染,纯属无公害绿色品质茶。碎铜茶中的氨基酸比当地普通茶叶要高上2倍,茶多酚高3倍。此茶具有祛风清热、解暑消气、凉血润肝、止渴生津之功效。只要将一小撮放入嘴中咀嚼片刻,再取一枚铜钱一起咀嚼一两分钟,在取出的茶渣中便能看见闪光的小碎铜,故称“碎铜茶”。

竹笋

竹笋

1990年,全市竹林面积2.54万公顷,产鲜笋1.15万吨。竹笋主要是毛竹笋,还有少量的方竹、苦竹、雷竹、黄甜竹等小径竹笋。春笋与冬笋产量比约为15:1。竹农采挖的鲜笋,除了自食和就地销售外,大部分由竹农自行加工笋干,或由笋制品厂加工清水笋。笋干制品主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市场。2005年,全市产鲜笋6.73万吨,其中桂林乡鲜笋产量1.73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26%。1990—2005年,邵武累计产鲜笋56.05万吨。

香菇

香菇

1990年,全市香菇(干品,以下同)产量103吨。此后,栽培技术由人工接种的段木栽培发展为塑料袋栽培,香菇产量明显增加。1999年,全市香菇产量达1373吨,比1990年增长12倍多。1999年起,培育香菇的原料由纯木屑改为木屑与棉籽混合。2005年,全市香菇产量2095吨,比1990年增长19倍多。1990—2005年,全市香菇产量累计15160吨。香菇除就地销售外,主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一带。

红菇

红菇

邵武特产。原各乡(镇)均有出产,以金坑乡产品为佳。红菇天然野生于阔叶林,随着阔叶林面积的不断减少,红菇产量逐年下降,红菇成为珍稀的名贵产品。1990年,全市红菇干产量9吨。邵武红菇主产地为金坑乡隘上村,年产红菇干1000公斤左右。金坑红菇按生长季节不同分为芦花菇和稻花菇两种。此外,金坑乡金坑村、重下村和桂林乡、张厝乡的个别山村也产少量红菇。2005年,全市产红菇干2吨左右。

和平鲤鱼

和平鲤鱼

和平鲤鱼


和平农民以种单季水稻为主,和平农民的先祖历来有稻田养鱼,稻鱼兼作的习惯。农户在水稻生长期内需要灌水育稻时,在田里放入鲤鱼苗,再投入一些油菜饼、猪粪等为养料。待水稻临近成熟,需排水烤田时,鲤鱼即可捕捞,每尾半斤左右。煮熟的鲤鱼肉质细嫩、口感香甜,令人回味。

油茶

油茶

1990年,全市产油茶籽489吨。除金坑乡外,其余乡(镇)、街道均有产油茶籽,其中拿口、卫闽、洪墩、城郊、大埠岗、水北6个乡(镇)是主产区。1996年末,全市油茶林面积1040公顷,其中洪墩、卫闽、水北三镇拥有100公顷以上。洪墩镇348公顷,占油茶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同年,油茶籽总产量达1162吨。至2005年,全市油茶林面积367公顷,主要分布在洪墩、卫闽、水北、拿口、大埠岗5个镇,其中洪墩镇108公顷。全市产油茶籽432吨。

松脂

松脂

1990年,全市松脂产量2758吨。由于松林面积减少,松脂产量逐年下降。至1999年,全市松脂产量降到1000吨左右。2001年,松脂产量降到1000吨以下。2002年起,松脂年产量上升至1000吨以上。2005年,全市松脂产量1343吨。1990—2005年,全市松脂产量累计24214吨。

小瓜子

小瓜子

邵武小瓜子一头溜圆一头尖,中心鼓起,壳儿黑亮且薄,仁儿厚而白。打籽西瓜具有个小(一般1.5公斤左右)、花皮油亮且薄、产子多的特点,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

炒熟的小瓜子黑褐色,油壳,味道香,好磕。吃邵武小瓜子,还未入口就能够感受到一股特别的酥香味,用牙齿轻轻一磕,壳分两半,仁儿露出,细细咀嚼香味绵长,是当地人过节、休闲非常喜爱的食品。

邵武小瓜子加工成食品以炒为主,可以炒成多种味道。微咸味,炒时佐以盐水,表面的壳凹处覆盖淡淡的白盐渍;微甜味,这种甜不是加香料,而是让小瓜子本身的甜味充分得到渗透,据说是与炒的火候有很大的关系;五香味,炒时放入五香、甘草;奶油味,在加工过程中加入奶油,让壳面上见奶油,至瓜子松脆为止。

中药材

中药材

邵武市境内高山地带气候寒冷,森林植被保持良好,适宜各种野生中药材生长。主要有金线莲、勾藤、九节风、车前草、金银花、黄栀子、白毛藤、七叶一枝花、过山蜈蚣等野生中药材。其中金坑乡出产的金线莲,市场销价每公斤200元。

文章已完
作者心情: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转载请注明来源:邵武特产大全
  • 本文永久链接地址:http://www.8yp.com/zhaowutechan/

  •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